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

思考過去,展望未來:民國100年的第一天

Dude_Writing_Check_List
先前曾寫過一篇文章 Do the right thing,希望每一年都可以自我檢視,自己是否達成足以寫在人生履歷表上的成就或是經驗。因為有時候看起來雖然忙碌,但所留下的工作足跡卻只是不斷的重覆(例如:在某個崗位上工作10年,但每年所重復的都是第一年學習到的事)。這樣的想法一方面是要求自己每年不斷成長,一方面也希望自己集中精力在關鍵的目標上(足以寫在人生的履歷表)。
有趣的是:今年我噗浪(Plurk)用很凶(按此加入我的Plurk),真的把它當成生活日記來用。網路上也有人寫了一個噗浪備份程式(原作者網站),這表示您可以將去年一整年的 Po 存成一個檔案,看看自己一整年完成了什麼事情,噗浪真是生活記錄的好工具啊!(叫我每天晚上寫日記是不可能啦,但是隨手記下的噗,卻成為最好的生活記錄。讚!)

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

用架構準備演講-校園演講後心得

最近幾場校園的演講(逢甲大學,台中教育大學),我都沒有充足的時間可以準備(因母親住院之故)。在時間極為壓縮的情況之下,我仍必需要上台對學生分享 1.5 ~ 3 小時,這時心理面擁有清晰的思考架構就非常重要了。有了架構,即使在時間有限的狀況下,也能作好最完整的準備,不會漏東漏西。以下的東西除了可以應用在演講外,也可以使用於簡報上.跟大家分享一下...

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

簡報“不是”什麼 ?

有不少的文章談到 “簡報是….”(譬如說,簡報是一場秀),我想換一個方向,來談談簡報 “不是” 什麼…..,也許從不同的角度看,會讓您有不同的想法或啟發

 

1.簡報不是投影片 

image許多人覺得:簡報=投影片,因此有一堆談簡報的書 & 簡報課程,主要教人們怎麼作好投影片。嗯….雖然投影片很重要,但簡報其實不等於投影片。這麼說好了,如果簡報 = 投影片,那麼 Jeff 作的投影片,拿給別人報,您覺得效果會一樣嗎?或是說:只要把投影片作好,簡報就會好嗎?這二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。

2010年8月3日 星期二

Nancy Duarte:精彩簡報的5個原則

您看過高爾 “不願面對的真相”嗎?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,高爾是採取簡報與影片混用的手法,來呈現這個片子。而這個片子的成功,除了讓高爾全球知名外,也捧紅了幕後的簡報設計公司:Duarte Design。公司的負責人 Nancy Duarte 也出了一本簡報的書:Slide:ology(尚未有中文版)。以下這段文章,就是翻譯自該公司製作的:創造精彩簡報的5個原則(5 rules for creating great presentations)。我覺得影片很棒,值得一看!裡面也包含了簡報技巧及投影片製作的原則,許多的東西,我在上課時也經常強調(例如:練習、練習、再練習)。因此我花了點時間為大家翻譯一下,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。

註:2010/8/3.花了一點時間將影片字幕作好.並上傳至 youtube .請享用….

2010年4月17日 星期六

簡報技巧:簡報呈現4P

如果您依上一篇文章:簡報準備4p(計劃、流程、重點、練習),事先規劃好簡報的藍圖,相信您對正式簡報要講什麼內容,心裡一定大概有個底。接下來我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:如何一樣利用4p作好簡報的呈現,讓您的簡報力(或是說話力)能夠有更完整的發揮,順利的達成您的簡報目標。這4p是:準備(Prepare)、圖片(Picture)、熱情(Paassion)、以及享樂(Play)

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

簡報 4P:提昇說話力〔準備階段〕

有實力更要有說話力

學過行銷學的人都知道,行銷上有著名的 4P,也就是產品(Product)、價格(Price)、通路(Place)、促銷(Promotion)。雖然後面有許多的學者各自加了不同的P(人員 People、流程 Process、體驗 Physical evidence),或是在4P自外再加上4C。但原始的4P簡單好記,仍是最多人熟知的核心架構,在思考行銷規劃時也非常好用。

那麼,簡報也可以有類似的架構嗎??思考了一下....我發現簡報也可以用2組4P來說明簡報準備及呈現的重點(準備階段4P + 呈現階段 4P。我們先來討論簡報準備階段的4P:計劃(Planning)、流程(Process)、點(Point)、以及練習(Practice)

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

肢體語言研究的誤用:談 7/38/55 法則

只要談到簡報或演講的場合,許多人都會提到肢體語言的重要性,然後會提及:7/38/55 定律(7/38/55 Rule),內容為:

"根據加州柏克萊大學心理學教授Albert Mebrabian提出的 7/38/55定律:旁人對我們的觀感,只有 7% 取決於您真正的內容,另外語氣及手勢等輔助表達佔了38%,而有55%取決於您的外在形象:您看起來夠不夠分量,有沒有說服力…….所以外表形象,肢體語言,遠遠比簡報或演講的內容重要…..。"

我很早之前就看過這一段敍述,當然我覺得肢體語言或外表形象是很重要,但是有到那麼重要嗎?重要到超過簡報的內容?真的嗎?(OS:那….我以後就穿西裝打領帶,維持好專業形象,然後豐富我的肢體語言,上台亂講話即可??)

我總是覺得怪怪的,因此上網找了進一步的資料,發現有人已經先一步提出這個論點的問題,僅摘要如下&補充:

1.教授名稱寫錯了,應為 Albert Mehrabian,而非 Albert Mebrabian,(天啊….有多少筆網路資料都錯誤引用了,其 wiki原文中譯資料在此)

2.他其實任教於 UCLA (加州大學格杉磯分校),而非加州克萊大學

3.最糟的是:這個法則被誤用了!原研究者說,這個法則是用在判斷感覺或態度。當一個人說話時,語調(tone of voice)或面部表情(facial expression)與說話的內容(word)不一致,人們傾向相信語調或面部表情,而不是他所說的話,例如:

某一個人說: “我對您一點意見都沒有啊!”

結果他語調低沈,連眼晴都不看您,身體也轉向別的地方….這個時候,大部份人會傾向相信肢體語言,而非他說的話。

Mehrabian 教授也發現了他的研究不斷被誤用,所以他特別提出聲明:

除非這個溝通本身談的是有關於感受面或是態度面,否則不應該應用這個公式(Unless a communicator is talking about their feelings or attitudes, these equations are not applicable.)

看完後,我的心得是:

1.肢體語言(精準的說,是非語言,包含語調、面部表情或其它)仍是重要的,但它們是簡報或演講加分的要素,而非全部。準備好充實的內容,並把整個流程安排順暢,是您第一件該作的事,等到一切都熟悉,再去加強肢體語言吧!

2.有很多假知識,要使用前,還是得去 check 來源一下啊(其實我並不訝異,先前寫論文時就發現,很多錯誤的論文引用,會不斷不斷的再被引用,而很少人會去看 source 的)